巧用排污许可“指挥棒” 选出环保管理“优等生”

“环保工作千头万绪,现在通过排污许可证‘一站式’管理,省去了很多重复工作,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。”武汉市汉阳区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。该公司因规范化管理需要变更排污许可证,生态环境部门主动上门服务,从提交申请到拿证仅用了5天。
近年来,武汉市将排污许可证核发监管与引导企业自主落实环保责任相结合,帮扶企业用好排污许可证这个“核心指南”,引导企业树立“持证排污、按证排污”意识,促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
制度创新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
我国实行排污许可制度,非许可不得排污。在这一制度框架下,武汉市积极探索创新,在全国率先开展打造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工作,推进排污许可管理提质增效。
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处相关负责人介绍,通过制定《武汉市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打造办法》,采取基本指标、正向加分指标、否决项指标的量化计分方式,为不同类型的排污单位划定了一个相对标准的“绿色标尺”。对于“优等生”,将给予环评审批绿色通道、优先获取环保专项资金等合法合规的政策帮扶。
入选企业享受到环保改造带来的各项“优待”,积极性持续高涨,实现了从“要我环保”到“我要环保”的观念转变。通过正面激励,更多企业争创“环保模范生”,推动实现企业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从“自律”到“自觉”、从“被动”到“主动”的转变。目前,武汉市已有三批共36家企业成功创建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。
今年,武汉积极推进第四批标杆企业打造进程,吸引超200家排污单位踊跃参与。
精准服务 打通排污许可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
为了让排污许可制度更好地落地实施,日前,“许小可”助企志愿行动试点工作正式启动。
该行动由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牵头,联合有关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技术服务机构、环保社会组织、社会公益组织等,打造一支专业化、常态化、特色化的武汉“许小可”志愿行动服务队,为企业提供“一对一”帮扶服务,包括排污许可证后管理指导、执行报告填报培训、环保政策解读等,打通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针对某汽配厂废气治理难题,志愿者们为其设计低成本改造方案。该汽配厂负责人说:“手把手教我们做台账管理,许可证从‘纸上条款’变‘操作指南’。”
在日常监督管理中,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现一些企业对环保法律法规不够了解,又缺乏对口咨询途径,在生态环境管理上容易出现“无心之失”,影响企业发展。
为此,武汉推出“环保医生”平台,为企业、公众提供生态环境科技、政策、治理技术等咨询服务,24小时全天候为企业“坐诊”。企业只需说出“病症”和“需求”,平台就能迅速反馈,“对症下药”,提供适合企业的解决方案,并建立一整套“诊疗”档案,助力企业高效落实环保主体责任。
标杆引领 释放示范效能
“前15分钟的雨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装置,经过反应池、隔油池、气浮池、过滤器四道工序处理,化验合格后,作为油库绿化使用。”中国石化武汉油库安全管理员覃昊,在公众开放日向参观的公众讲解油库新改造的污水回用设施时说。
历经半年多的申报推荐、专家评审、现场验收、筛选公示等严格审批流程,前不久武汉油库获评第三批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。2024年8月,该单位完成生活污水、含油污水排放口回用改造,达成污水零排放目标,大幅提升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率,年节约用水约2000吨。
“成为了标杆企业不能躺平,要保持‘标杆’。”武汉市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医疗废物处理厂副厂长黄虎表示,入选第二批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后一年多来,产业园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进行生产运营管理。
一方面,继续加大环保投入,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,正常运行140余套在线监测设备和900余套污染防治措施,确保达标排放;先后共开展18次环保专业技能培训,15次应急演练,强化人员应急处置能力。另一方面,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,多次参与关于垃圾分类、减污降碳、资源再生等公益活动。2025年上半年,园区通过组织公众参观园区、开展环保科普讲座等方式,实现接待参观5000余人次。
武汉用好排污许可“指挥棒”,树立标杆企业榜样,开展志愿帮扶行动,推动环保管理水平不断提升,为全国排污许可管理提供具有示范价值的“江城方案”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